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工信部等十部門《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等十五部門《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自然資源部《砂石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緩解湖北省砂石供求不平衡問題, 支持疫后經濟重振,推動湖北省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近日,湖北經信廳、發改委聯合發布《湖北省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5)》(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截至 2019 年底,湖北省有各類砂石企業近千家,其中全省合法有效建筑石料礦業權 392 宗,總設計生產能力 2.4 億噸/年。2019年,湖北全省砂石年消費量約 8 億噸。全省機制砂石總產量約 5.7 億噸,有較大市場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缺口目前通過超采、盜采等填補。隨著天然砂資源日漸枯竭和供需結構性差異突顯,機制砂已成為行業“短板”。受長江下游市場需求吸引,陽新、武穴、嘉魚等地區沿江砂石企業每年向省外輸出砂石 0.6 億噸左右,局部市場有階段性供給緊張現象。
《規劃》計劃,到 2025 年,湖北全省機制砂石年產能達到 9.9 億噸以上,其中機制砂年產能 4 億噸以上。在全面滿足省內砂石需求穩定市場的同時,每年向長江下游輸出 1 至 2 億噸,填補長三角地區砂石缺口,實現湖北省砂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機制砂石企業最低生產規模要求:原則上沿長江布局,不小于 500 萬噸/年;重點城市周邊,不小于300 萬噸/年;其他地區一般不小于 100 萬噸/年,部分邊遠地 區不小于 30 萬噸/年(恩施州等地部分偏遠鄉鎮除外)。
完善行業準入規范條件,規范企業從業行為,落實產品抽檢、市場監察、質量安全預警等監管措施,禁止不合格機制砂石產品進入市場,嚴厲打擊非法行為。

《規劃》指出,以華新水泥、葛洲壩水泥等為代表的大型水泥企業,以孝感澴川礦業、宜昌建投、鄂東礦投等為代表的國有機制砂石企業,和以武穴民本礦業、襄陽紅山礦業等為代表的民營機制砂石企業,都在積極布局機制砂石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據統計,2019 年全省機制砂石總產量約 5.7 億噸,有較大市場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缺口目前通過超采、盜采等填補。隨著天然砂資源日漸枯竭和供需結構性差異突顯,機制砂已成為行業“短板”。截至 2019 年底,我省有各類砂石企業近千家,其中全省合法有效建筑石料礦業權 392 宗,總設計生產能力 2.4 億噸/年。行業龍頭企業缺乏,少有規上企業,平均規模僅 40 萬噸/年;產能 30 萬噸/年以下企業數占比超過70%,產能 500 萬噸/年以上企業數量僅 30 余家,占比不足3%,產能占比不足 17%,行業整體仍呈“小、散、亂”特點,資源開發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不足。
發展目標:到 2025 年,全省機制砂石年產能達到 9.9 億噸以上,其 中機制砂年產能 4 億噸以上。在全面滿足省內砂石需求穩定市場的同時,每年向長江下游輸出 1 至 2 億噸,填補長三角地區砂石缺口,實現湖北省砂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機制砂石產能

——優化產能布局。著眼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依托我省區位優勢,提升全省機制砂石產業集中度,培育 1 個億噸級機 制砂石生產示范基地,布局一批千萬噸級機制砂石生產基地。到 2025 年,全省年產 100 萬噸及以上的大中型機制砂石企業 產能占比達到 80%,平均產能規模超過 150 萬噸/年。
——加強質量保障。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強砂石標準與混凝土、砂漿、預制件等下游標準對接,全省建立完善的機制砂石技術標準。新增一批高品質機制砂石基地,I 類產品為代表的高品質機制砂石占比達 45%以上,滿足新基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對高質量砂石產品的需求。
——加快綠色發展。推動利用尾礦、廢石、建筑拆除垃圾再生資源等生產機制砂石的比例明顯提高,萬噸產品能耗(不含礦山開采和污水處理)以石灰石等碳酸鹽巖類礦石為原料的不高于 10 噸標煤,以花崗巖等硅酸鹽巖類礦石為原料的不高 于 13 噸標煤。礦山建設、生產符合《砂石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0316)要求。
重點任務
(一)加強規劃引導布局
1.優化砂石礦產布局。嚴格采礦權規劃總量和生產規模“雙控”制度,將《湖北省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5)》中關于礦業權設置的有關內容納入《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中,促進砂石礦業權數量、規模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考慮到資源分布廣泛性,在保障供給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行業產能過剩,嚴格機制砂石企業準入,制定行業規 范條件,達不到要求的有序退出。
2.多渠道拓展砂石原料。各市、州至少建設一個建筑垃圾再生砂石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礦山企業利用廢石生產機制砂石,支持黃石大冶鐵礦尾礦、隨州和麻城飾面石材尾料等綜合 利用。嚴格執行《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規劃》和《漢江中下游干流及東荊河河道采砂規劃》,在保障防洪、生態、通航 前提下,依法依規開采省內河道砂作為補充,嚴厲打擊非法采 砂。
3.強化規模標準。機制砂石企業最低生產規模要求:原則上沿長江布局,不小于 500 萬噸/年;重點城市周邊,不小于300 萬噸/年;其他地區一般不小于 100 萬噸/年,部分邊遠地 區不小于 30 萬噸/年(恩施州等地部分偏遠鄉鎮除外)。
4.大力發展機制砂。天然砂資源逐步枯竭,目前機制砂石企業多用尾料生產機制砂,砂產品率普遍不足 30%,而建筑用砂和用石比例一般為 45%∶55%,供需結構性差異導致建筑用砂嚴重短缺,鼓勵新建機制砂石項目提高機制砂產品率。
(二)規劃建設大型機制砂石基地
1.建設大型生產基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嚴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根據全省砂石資源賦存狀況以及物流條件等情 況,結合各市、州重大建設工程對建筑砂石需求,規劃宜昌作為鄂西機制砂石重點生產區,荊門作為江漢平原機制砂石重點生產區,黃石、黃岡、鄂州、咸寧作為鄂東機制砂石重點生產區。在黃石陽新規劃建設 1 個億噸級機制砂石生產基地;在黃 岡武穴、咸寧嘉魚、黃石陽新、宜昌夷陵和長陽、荊門東寶等 具備條件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千萬噸級機制砂石生產基地。
重點機制砂石基地布局


2.培育龍頭企業。培育符合產業發展導向、市場競爭力 強、綜合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鼓勵企業以資源、資本、技術、市場等為紐帶,在發揮行政主管部門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通過市場化、法制化手段推進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整合全省機制砂石現有資源,扶持重點龍頭企業,打造管理先進、裝備精良、質量可靠、安全環保、環境優美的砂石企業。
3.打造優勢產業。在保障我省自用基礎上,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動,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布局大型機制砂石生產基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重大項目建設優勢,打造我省優勢機制砂石產業。服從國家推廣機制砂石戰略,填補長江經濟帶機制砂石需求,服務湖北疫后經濟重振。
4.降低運輸成本。推進大型機制砂石 100 公里以上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完善長江、漢江及內河的砂石專用碼頭、集散中心配套,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加強不同運輸方 式間的有效銜接,對年運量 150 萬噸以上的機制砂石企業,采用鐵路、水路、管道或管狀帶式運輸機等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 低于 80%,通過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和水路運輸量,切實提高機制砂石輻射能力,降低運輸費用,加強我省機制砂石運輸保障。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促進機制砂石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經信廳負責統籌協調,省發改委、公安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建廳、交通廳、水利廳、商務廳、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統計局、中鐵武漢局集團等聯動協作,發揮職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本地機制砂石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實施方案,統籌加強 對本地機制砂石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和監督實施,推動機制砂石產業有序發展。
(二)強化政策支持
自然資源部門在制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時,應充分考慮采納本規劃中的相關內容,在砂石料礦業權出讓的過程中,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開展砂石料礦山整合,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省促進機制砂石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保障規劃實施所涉及的礦產資源規劃、生態紅線、土地、林地等調整和優化,重點支持沿江大型機制砂石基地的布局和建設,將黃石陽新億噸綠色機制砂石項目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機制砂石示范基地,爭取列入國家重點項目,引領全省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運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淘汰排放、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落后產能,鼓勵利用廢石以及尾礦生產機制砂石。推進機制砂石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減少公路運輸量,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和內河航道網絡建設。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對機制砂石行業支持的引導作用,加大優質機制砂石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符合條件 (參考《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財綜2017﹝15﹞號規定)的建筑石料礦業權出讓收益可分期繳納, 切實為企業減稅降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積極引進戰略合作者,做大做強機制砂石企業。大力引進機制砂石行業高層次人 才,建立專業人才庫和交流平臺,加強在崗在職人員培訓,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建立標準體系
依托行業協會研究制定機制砂石應用于我省工業和民用建筑、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的產品質量標準、檢驗規程;建立健全全省建設用砂石溯源信息管理平臺,完善規范機制砂石生產 使用管理體系,加強機制砂石生產和應用過程質量管控。
(四)加強行業管理
制定行業指標體系,強化行業運行監測和統計分析,定期發布行業運行信息,及時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完善行業準入規范條件,規范企業從業行為,落實產品抽檢、市場監察、質量安全預警等監管措施,禁止不合格機制砂石產品進入市場,嚴厲打擊非法行為。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政府與企 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好雙向服務,切實加強行業自 律,規范行業市場秩序,維護企業合法權益。